AIMcompetition,贊20
5月7日,“街勵計劃”昌平城市更新新場景設計競賽優(yōu)選作品路演在昌平區(qū)亢山廣場舉辦。 亢山廣場緊鄰政府街居民區(qū)和商業(yè)區(qū),與周邊居民的吃住行游購娛緊密相連,同時緊鄰昌平城市更新新場景設計競賽的相關設計點位。本次路演活動選擇在此開展,意在讓藝術走出“白盒子”,以共創(chuàng)的方式走進生活場,走向與它息息相關的街道和人群。
(資料圖片)
活動現(xiàn)場
昌平區(qū)委常委、常務副區(qū)長劉曉東等政府領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尹稚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資深科技藝術策展人吳秋龑老師等嘉賓導師,北京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城市更新處張赫洋,昌平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軍,區(qū)委宣傳部、城北街道辦事處等昌平區(qū)相關委辦局、鎮(zhèn)街領導,和來自昌平區(qū)城市共創(chuàng)中心的相關成員單位代表,以及競賽獲獎團隊代表、設計師們齊聚昌平,見證政府街策展設計熱潮。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盧征遠主持。
盧征遠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領導致辭
劉曉東
昌平區(qū)委常委、常務副區(qū)長
未來,政府街將形成由 “一條景觀休閑廊道、2個城市活力街區(qū)、5個城市特色節(jié)點” 組成的歷史文化特色街區(qū),成為居民和游客流連忘返的新空間,和展現(xiàn)昌平城市歷史積淀、文化底蘊和城市魅力的新名片。今天,我們開展的政府街策展競賽,聚焦街道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對提升昌平政府街的產(chǎn)業(yè)吸引力、商業(yè)價值、居民生活水平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大家展現(xiàn)昌平政府街城市更新后的繁榮圖景。
主題分享
城市更新永遠在路上
尹稚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
城市更新永遠在路上,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也永遠在路上,城市需要在長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保持動力、活力和生命力。 城市維持長久生命力、走向更加繁榮的底層邏輯在于,其活力和對人群的吸引力。服務于城市更新,其根本是在不斷通過提升城市的空間品質,來應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城市更新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城市更新值得持續(xù)地堅守下去。
主題分享
未來城市創(chuàng)藝
吳秋龑
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資深科技藝術策展人
城市更新的內(nèi)核在于,文化這個核心的資源如何與更廣義的藝術養(yǎng)分進行結合。 未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城市的邊緣,當它有了一定的文化屬性和經(jīng)濟特性之后,它會變成新的城市核心。與此同時,城市建設需要結合在地屬性,形成新的合力。
競賽回顧
廣義策展 走向公眾
激發(fā)昌平城市更新活力
余嘉俊
AIM國際設計競賽品牌總監(jiān)
我們的創(chuàng)意策展最終要面向公眾,走向公眾空間,走向街道,真正地推動昌平城市更新進程。 昌平城市更新新場景設計競賽自發(fā)布以來,受到了來自國內(nèi)外設計師的持續(xù)關注,共計562名設計師、141支團隊參與到昌平政府街的策展當中,經(jīng)評審選出36份入圍作品。本次路演之后,后續(xù)將舉辦 「昌平“街勵”計劃」——2023昌平城市更新設計節(jié) ,進一步增強競賽影響力,有效促進昌平政府街城市更新。
“街勵”主題取自諧音“接力”,這既是對競賽成果的鞏固,也是昌平系列城市更新活動的接力和延續(xù),將持續(xù)帶動昌平街區(qū)城市更新。 「昌平“街勵”計劃」——2023昌平城市更新設計節(jié)將結合兒童友好、沉浸戲劇、音樂live、低碳環(huán)保、戶外露營、散步地圖等形式,接力與創(chuàng)新昌平街區(qū)精神。包含系列政府街策展優(yōu)選作品的落地,聯(lián)動策展人、設計師等組織快閃活動,以一場城市更新設計節(jié)打造昌平政府街IP,激發(fā)街道活力,提升昌平城市更新形象。這預示著競賽作品的落地以及下一階段熱烈的開始,我們希望有更多機會在現(xiàn)場尋找策展的答案,探索城市更新的答案。
今年,昌平城市更新再轉存2.0將如約而至。 以政府街大賽+街勵計劃+城市更新峰會+城市更新設計節(jié)等方式,開展打造昌平城市更新IP可持續(xù)行動與人文新高地。
優(yōu)選作品路演
第一支路演團隊
《看得見的昌平》
參賽者:李叁陸、曾浩然、任雅婷、左譯友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李叁陸
路演選手
我們讓政府街成為不斷變化的展廳,人行街道和創(chuàng)意空間串聯(lián)起來,讓生活和路過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這里美的空間。 于是,我們從兩方面思考,如何讓看和感知的行為在昌平政府街被看到。從“看”出發(fā),從“街道、歷史、未來更新”三個關健詞切入,我們找到了適合這里的符號。路標象征著空間,藍色取決于我們對昌平晴空的元素,我們希望這樣的視覺形象能夠成為城市策展中的主角,同時這些元素也正是生活在這條街道上每一個人都能看到的元素,例如路標、報刊亭。
我們設計了六大主題體驗,都與所在的地點發(fā)生聯(lián)系,它不是單純的場景復原,而是通過這樣的片段去進行歷史的回溯。關于互動性的體驗,作品講的是六個人與空間的故事,包含著歷史和當下,讓這個空間里的人和這個空間同樣被看見,讓這樣的故事被看見。 空間、人和真實生動的生活,他們一直在這里,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立一種鏈接,看得見的昌平也就是我們看得見的生活。
尹稚教授點評:
第一,看得見的昌平,看的是生活,看的是歷史、色彩、文化,看的是四季變化,甚至白天黑夜的循環(huán),這些都可以作為看見昌平更廣闊的題材。第二,該作品也設置了很多小裝置,這些裝置未來可以不限于看,未來也可能通過這些裝置來實現(xiàn)“聽得見的城市”。
吳秋龑老師點評:
該作品中,關于場景的梳理,有一些是關于現(xiàn)實空間里功能性的探討,和對于我們過往記憶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探討。在物理層面的呈現(xiàn)之余,可以把它背后關于空間記憶的意境再帶出來一些,作品會變得更加惟妙惟肖。
第二支路演團隊
《向東兩公里》
參賽者:李蘊婷
單位:天津大學
李蘊婷
路演選手
“兩公里”是什么?是政府街的大約長度,是步行丈量城市的距離,也是對于城市街區(qū)的探索。 我們希望以策展的方式探索街道IP,創(chuàng)建城市文化形象,最終以街區(qū)的換新助力城市的更新。在這兩公里的城市漫游中,我們的策展點位在街道上一一呈現(xiàn),有重塑街道景象的城市化花筒,有鼓勵大家共同參與的快閃。
我們設置了種子盲盒,共同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街心。當共享花圃成為“公共”,當街道的植物成為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將帶給人們另外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 當萬花筒轉動,街道也會隨之轉動,反射出城市的不同面,重塑和周邊事物的關系。
尹稚教授點評:
這個主題挺有意思的,重建了人和人之間更廣泛的信任。把市民很多活動納入到相對枯燥的街道界面中來,“你在看風景,風景里的人也在看你”,人與人之間能夠放心地互看,并且放心地在一個公共場合下展示自己的行為。
吳秋龑老師點評:
該作品突出趣玩,同時基于在地的觀察,真正跟人們的生活有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我最感興趣的是最后結尾部分的“快閃”。這個“快閃”不只是你看到的客廳,而是變成大的共享空間里更寬廣的“客廳”概念,讓大家覺得這個事情是很有溫度的,是不分時間晝夜和空間場景的一種“快閃”。
第三支路演團隊
《人聚人散,昌流不息——“城市第三空間“營造理念下快閃裝置設計》
參賽者:鄭克旭、滕玥
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鄭克旭
路演選手
我們?nèi)粘5募沂堑谝豢臻g,工作的地方是第二空間,那些具有高度可達,具有吸引力、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空間和場所稱之為第三空間,大到可以視為整個街道,小到可以是一家書店或者一家咖啡館。 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展開了這樣的快閃裝置設計。我們通過豐富空間中的種種特性,以及滿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時間的種種功能需求來營造這個城市的空間。這個空間就像客廳一樣,以復合利用、分享為概念,創(chuàng)造出可以互動的空間。
在設計之初,我們提出了三個非常重要的設計定位。 第一個,不張揚。 我們拒絕突兀,不希望以夸張的造型和姿態(tài)坐落在這里,而是希望以低調(diào)含蓄的方式表達出我們的想法。 第二,低成本。 我們拒絕高成本、高耗材,而是希望用更廉價或者廢棄的二手材料構建,以低成本有機的方式構造。 第三,多互動。 我們希望我們的裝置是面向市民和大眾的空間裝置,所以它應該是多互動、多功能的空間。
尹稚教授點評:
這是我看過所有作品里最有意思的,這份方案充分反映出這支團隊的設計功底以及專業(yè)方面的水平,我希望早日看到這個作品在街頭真的立起來。其實街道家具的理念已經(jīng)存在多年了,但絕大多數(shù)走的是工業(yè)化、標準化的道路,應當說還沒有解決設置化的問題。
吳秋龑老師點評:
沉浸的、藝術化的暢想是很難得的。團隊在最終方案中的呈現(xiàn),以及多元化的創(chuàng)意植入,都是非常好的探討,很期待該方案落地。
第四支路演團隊
《不童凡響——以兒童友好為媒介和起點,傳播城市文化激發(fā)社區(qū)活力》
參賽者:萬梓晴、陳井冉、呂翰林
單位:同濟大學FabLab O“數(shù)制”工坊
萬梓晴
路演選手
以城市更新為背景,我們以兒童友好型城市為切入點去激發(fā)城市活力。 我們選擇的場地滿足這三個條件,第一有住宅區(qū),第二有學校區(qū)域,第三有空閑的場地。我們進一步對目標用戶人群進行了精細的分析,分為三個層次,有游戲冒險的需求,有社會交往的需求,以及有學習的需求,我們希望我們的場地具有玩樂屬性和社交屬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兒童元素的加入能夠在城市空間中不斷地浸潤城市文化,增強城市底蘊。
我們選擇了更具有活力元素的點,重組了三個設計模塊,分別是保衛(wèi)模塊、探索模塊和創(chuàng)作模塊。 我們用這樣的內(nèi)容和方式,將原來的空閑場地改造成了孩子們可以在里面快樂玩耍的樂園。我們更期望的是,以兒童為契機,帶動他們的監(jiān)護人和親人,讓成年人一起步入到城市空間中,最終達到全年齡段活躍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改造之下,我們希望昌平城區(qū)最終成為每天都有新鮮事發(fā)生的廣大舞臺。
尹稚教授點評:
兒童友好是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話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的適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希望我們的城市空間能夠讓孩子玩耍的空間越來越多,這一定會對我們子孫后代產(chǎn)生更積極的影響。
吳秋龑老師點評: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探討。前十年國外類似這種教育在很多城市遍地開花,但是這個作品的特別之處在于在地文化的植入,形成我們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
第五支路演團隊
《活力會客廳》
參賽者:陳玉柱、張文龍、賈美娟、蘇暢、田濟華
單位:樂米傳誠(北京)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于桄
路演選手
我想表達的幾個含義就是一個城市的狀態(tài)。 在大家對該城市和街道的固有印象之外,我們能夠通過什么樣的故事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個城市和街道,這是我們探討的一個方向。 基于活力會客廳的打造,我們不僅做了一些路面的裝置來呈現(xiàn)視覺上的更新,我們還希望在會客廳給大家講新的故事,凸顯生態(tài)之城、歷史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等城市名片,我們用更多的角度來呈現(xiàn)它。總之,通過歷史文化與藝術裝置的結合,讓人們 “白天有的看,晚上有的賞” 。我們希望,這不是特別花里胡哨形而上的東西,而是真正讓大家感受到北京昌平的底蘊,讓大家在行進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厚重的在地文化和特色元素。
尹稚教授點評:
任何一個興趣點,當它能夠吸引到有趣的人或有故事的人停留的時候,當人們開口講故事的時候,這就是一種城市會客廳,這不在于它的空間是否違和。因此,我認為這個創(chuàng)意是非常有意思的。
吳秋龑老師點評:
這個故事講得非常有京味。而且它確實把我們比較久遠的、古典的東西,跟現(xiàn)代的、城市中的細節(jié)進行了結合,這個很難得。我很期待未來你們的小樣品可以真正實現(xiàn)。
獲獎名單揭曉
入圍獎
《中關村2.0計劃-昌平城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季系列活動總體策劃》《昌平花期藝術節(jié)城市策劃》《向東兩公里》《看得見的昌平》《我的名字叫大昌》《昌平星 STAR CHANGPING》《城市的潮汐》《政府街國色》《昌平泡泡》《昌平彩色迷宮》《好日子》《昌平彩虹秋千》《風亭》《“人聚人散,昌流不息”——“城市第三空間“營造理念下快閃裝置設計”》《共生——流動的長椅》《榫卯墻》《Beijing Cloud 云夢澤》《無窮大“∞”infinite》《風居住的街道》《陳列雕塑星人》《風蝕——大自然系列》《“青綠山水”互動裝置》《CP·昌平》《“城市膠囊”互動裝置設計》《都市風景》《活力會客廳》《風廊》《不膩街道,百變街區(qū)》《金盞啟明》《不童凡響——以兒童友好為媒介和起點,傳播城市文化激發(fā)社區(qū)活力》《行跡-新境》《版畫昌平》
昌流不息優(yōu)選獎
《金盞啟明》
參賽者:周秦媛、申燕華
單位:英國AA建筑聯(lián)盟學院
昌流不息優(yōu)選獎
《活力會客廳》
參賽者:陳玉柱、張文龍、賈美娟、蘇暢、田濟華
單位:樂米傳誠(北京)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大眾人氣獎
《城市的潮汐》
參賽者:陳虹竹Ju?zi、王冠雄Julian GX、尹卓一Taki2000
單位:阿爾佩建筑事務所
最佳空間設計價值獎
《不童凡響——以兒童友好為媒介和起點,傳播城市文化激發(fā)社區(qū)活力》
參賽者:萬梓晴、陳井冉、呂翰林
單位:同濟大學FabLab O“數(shù)制”工坊
最佳藝術呈現(xiàn)獎
《人聚人散,昌流不息——“城市第三空間“營造理念下快閃裝置設計》
參賽者:鄭克旭、滕玥
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最佳商業(yè)價值獎
《昌平花期藝術節(jié)城市策劃》
參賽者:羅卉卉
單位:同濟大學
最佳社區(qū)營造獎
《向東兩公里》
參賽者:李蘊婷
單位:天津大學
最佳IP賦能獎
《看得見的昌平》
參賽者:李叁陸、曾浩然、任雅婷、左譯友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現(xiàn)場合影
標簽: